夏日温度,智慧暖阳——夏智老师来我校指导小说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19-11-25 来源:珠溪中学

1120日下午,虽有寒潮,但浦东教育研究院初中语文教研员夏智老师仍应约自驾前来我校指导小说阅读教学。这次教研活动,主要依托六年级语文备课组《桥》的听评课活动展开。

下午一点到一点四十分,夏智老师和珠溪中学语文组老师来到六4班教师听课,校长也专程拨冗前来。该课由六年级语文备课组罗意老师执教《桥》。虽是家常课,罗老师仍然在课前认真准备,和备课组内向老师、金老师多次磨课。

课堂上,罗老师紧紧抓住文中主要人物老支书,引导六4班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体验体会,逐渐深入体会这位有威望的共产党员如山的形象。学生在罗老师的引导下,有精彩的点评,有绘声绘色的朗读,与会老师也不时啧啧称赞。

会后,大家评教论课。先后有金施萍老师、薛海燕老师、陈小妹老师、金莲老师、向明雄老师发言。大家一致认为老师的目标设定合理,引导有条不紊,朗读指导有板有眼,在具体的环节设置上,可以优化一些,在达成目标上可以给学生更多的表达弹性。

老师们的发言结束,夏智老师结合这堂课进行了指导。他认为,大家的评课很真诚,也很专业。罗意老师的课抓住了主要形象的主要特点值得点赞。他认为,引导学生解读小说要抓住反常的句子,要善于在寻常处发现不寻常的表达张力。他还结合课文,做了细致入微的解读指导。比如,《桥》的最后一部分,“搀扶”一句,就表明群众和党员之间建立了联系,群众也体贴党员家属。《在柏林》两个姑娘嗤笑,也很能说明当时战争让家庭无人管教,孩子人性没有修养,所以,这里的姑娘是当时这一类人的缩影。而老头也是战争参与者的缩影。总之,我们要从形象到典型想象更深入一层。由此,他讲到小说的解读要跨越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贴近作者的写作意图去解读小说。在夏老师与语文组互动的过程中,工作坊的吕菲老师也就自己的课请教夏老师,得到了热诚的指导。

下午三时半,夏老师自驾返程。本次活动,平易近人的夏老师解读有温度,也有个性化的风趣,在这个冬日带给了珠溪语文人浓浓暖意。

分享到:
收藏 保存 打印 关闭
相关信息